陳蒨教授主講逾三百人參加、主題為「食物、記憶與身份認同——香港的盆菜」之講座。
活動日期:2021年1月20日
主辦機構:教育局課程發展處
合辦機構: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
活動名稱:「歷史好知味」教師培訓活動︰食物、記憶與身份認同——香港的盆菜
活動形式:ZOOM網上講座
活動背景:配合《中學教育課程指引》(2017)中的主要更新重點,包括「從閱讀中學習」,以及強化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學習,教育局以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及策略,拓寬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視野。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個人、社會及人文教育組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合辦「歷史好知味」全港中學生比賽,旨在透過研習一手歷史資料及閱讀材料,讓同學從中華飲食文化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內涵,並培養他們研習中國歷史的興趣與能力;同時,運用史識,結合創意飲食文化活動,讓學生明白中華文化兼容並包的特性,並開拓創新的精神,從而欣賞、尊重、關懷及傳承中華文化。除學生比賽外,亦就相關主題為教師安排五場培訓活動,增潤教師對中國歷史不同範疇知識內容的認識。
活動內容:南宋末年,元兵入侵中原,宋室趙昰和趙昺在逃亡中曾途經現今香港新界地區。當時鄉民得知皇室到來,不敢怠慢,立即搜羅村中美食以作殷勤招待;惟由於沒有足夠器具盛載食物,在倉卒間只好找來本用作洗衣服的木盆替代。這是香港新界鄉村廣泛流傳關於盆菜源起的一種說法。新界村民每逢喜慶事,也會大排筵席以盆菜招待親友;春秋二祭拜祭祖先後,村民亦會圍在一起吃盆菜。近年,盆菜不再只流行於圍村內,更推廣至全港各區。許多酒樓、食肆,甚至快餐店,也有出售盆菜給市民享用。各類大型盆菜宴也屢見不鮮。 是次講座以盆菜作為例子,論述食物與身份認同之間的關係,探討盆菜如何被銘記、普及化和重新創造,以分析其不同的變化或形式如何盛載著香港人的集體記憶。 本講座旨在透過學者的分享,讓教師以多元視角認識中華飲食文化,從而反思如何以多元化的策略引導學生學習,提升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。